My Articles Official website of Hon. Samson Tam Wai Ho, JP. Member of Legislative Counci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ex.php/blog/my-articles Mon, 30 Jan 2012 11:35:50 +0000 Joomla! 1.5 - Open Source Content Management en-gb 文化與科技 /index.php/blog/my-articles/722-2012-01-26-05-48-29 2012年1月26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踏入龍年,首先恭祝大家心想事成,人人安居樂業。不知道各位有甚麼新年願望?相信不少市民都希望,到了三月,香港可以選出一位好特首,在施政上更加貼近民情、民意。至於我自己,猶記得去年講過,和業界不少朋友都分享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特區政府設立科技局。事隔一年,究竟我們離這個願望的實現還有多遠呢?

 

好特首需要做甚麼?

 

為了促成科技局的設立,我除了不斷與政府官員和各界社會人士溝通,去年七月又在立法會上提出動議,促請政府盡快研究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並呼籲不同黨派議員支持,議案最終獲得立法會通過。當然,本屆政府的任期即將屆滿,很難期待它再有甚麼大動作。關於政府架構重組,唯有寄望於新特首。

 

新特首需要做些甚麼才可以成為好特首呢?我認為,發展多元新經濟,尤其是推動創新及科技,務求增加高增值的創業和就業機遇,是必備的課題。時至今日,幾位特首候選人尚未正式公布詳盡的政綱,但據目前已有的公開資料判斷,在設立科技局這個議題上,可謂令人憂喜參半:可喜的是,唐英年和梁振英已公開表示,當選後將重設工商及科技局,可以說是回應了業界對於設立科技局的基本訴求;但也有人擔憂,相關建議似乎是將新酒置於舊瓶,若該局分管的政策範疇太複雜,難以專責推動創新及科技事宜。最近去了深圳參與兩地業界交流,從當地官員了解到,該市原本設有科技工貿和信息化委員會,負責落實科技、工業、商貿和信息化的政策和規劃,也由於管轄領域太廣泛,如今正在區政府層面推行試點,分別重新設立科技創新局和貿易工業局等。由此可見,令到各政策局的權責分工更清晰,是重組政府架構的一個趨勢。

 

科技與文化攜手並進

 

另一方面,有特首候選人提到,當選後會設立一個新的「文化局」,也引發不少討論。我最近曾與不少業界朋友探討,在考慮設立新政策局的同時,也需要有創新思維,與其受到舊的架構束縛,再次將「工商+科技」拉在一起,倒不如來一番crossover,組成「文化及創新科技局」,或可取得意思不到的效果與收穫。事實上,正如我先前在本欄提到,於去年底致函廣東省委汪洋書記,呼籲他推動粵港兩地共同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皆因我深信,移動互聯網是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帶動通訊、電子資訊、現代服務業、資訊文化等產業的升級轉型與發展。因此,未來特首如果設立「文化及創新科技局」,絕對可以同時推動「創新科技」和「文化及創意」,令到這兩項優勢產業可以攜手並進。

 

所以,我認為,三位特首候選人,包括唐英年、梁振英和何俊仁,應該認真考慮文化及科技的重要性,以便進一步提升香港競爭力,帶動本港經濟再次騰飛。為此,我正聯繫一些來自不同界別的選委朋友,準備約見幾位特首候選人,希望他們虛心聆聽,也勇於承擔,在當選後能夠為香港創造新的傳奇,並讓市民一起分享成果。

 

]>
My Articles Thu, 26 Jan 2012 05:47:35 +0000
旅客數碼新體驗 /index.php/blog/my-articles/719-2012-01-19-05-29-07 2012年1月19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農曆新年將至,很多市民都會趁假期出外旅遊。過往,我們出外旅遊,經常手持地圖或旅遊書等印刷資料,以便尋找不同的吃喝玩樂熱點。不過,隨著流動通訊及上網服務日漸普及,我們出外遊玩,或者是訪港旅客,只要一機在手,要尋找新的吃喝玩樂熱點,可以說是沒有難度,即使手中沒有地圖和旅遊書,旅客都可以輕鬆通過手機或平板電腦,取得相關的旅遊資訊。

 

2 . 0 式旅遊推廣

 

每年訪港旅客人數持續上升,去年的訪港旅客高達四千一百九十二萬人次,為本港帶來二千五百三十億元的旅遊收益,預測今年的旅客人次和旅遊收益,較去年分別增加百分之五點五和百分之六點四。由於很多旅客來港前都會上網,尋找香港好玩、好食的地方,而這種習慣,亦有持續上升的趨勢,所以數千萬的訪港旅客,實在是旅遊推廣的寶貴資源。有見及此,政府每年均會撥款資助旅發局,進行各項宣傳及推廣工作。旅發局預計,二○一二至一三年度,用於推廣的預算開支高達一億八千二百五十萬元,較上年度增加六百七十萬元。

 

提供便捷W i - F i 服務

 

隨著社交媒體日漸成為主流媒介之一,我樂於見到旅發局也順應潮流,制訂一套多元化數碼媒體推廣策略,並利用「擴展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開發介紹香港旅遊特色的手機應用程式,例如帶領旅客探索本港離島。旅發局亦會為經已推出的手機程式,製作適用於平板電腦如iPad的版本。如果旅客們都將訪港期間看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都上載到社交媒體,跟其他人分享,我相信,無形中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宣傳力量,一定可以吸引更多旅客來港。

 

另一方面,無論是觀光旅客,抑或是商務旅客,他們出國時一般都會帶備手機,他們普遍的訴求,是希望即使到外地旅遊或工作時,也能與他們的家人或公司,維持無間斷的數據通訊,尤其是商務旅客。然而,漫遊通訊收費並不平宜,所以不少旅客都希望,在外地旅遊時都能享用Wi-Fi服務。

 

就此,為了讓旅客更易從手機或移動平台取得香港的旅遊資訊,我最近向旅發局建議,在各個旅遊熱點增設免費Wi-Fi服務,方便旅客隨時下載旅遊資訊和相關的應用程式。另外,旅發局亦可跟本地電訊商聯絡,邀請他們為旅客提供廉價的短期上網計畫,甚至提供一定數量的「一天上網卡」,讓旅客可以體驗一天的免費上網服務,這樣不但可以讓旅客有更好的數碼體驗,更重要的是將香港打造成一個數碼城市。

 

]>
My Articles Thu, 19 Jan 2012 05:27:29 +0000
粵港競賽與合作 /index.php/blog/my-articles/717-2012-01-12-04-52-37 2012年1月12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踏入二○一二年,城中話題離不開選舉,因為世界各地不少政府都面臨換屆,為甚麼引起關注?因為換屆引起的轉變,少不免會對香港產生影響。鄰近的廣東也不例外,我剛剛參與省政協會議,聽了廣東省領導總結過去幾年的工作,了解到廣東在推動經濟轉型方面,雖然並不容易,還是取得一些成績,例如廣州和深圳等地都培育了一批創新型企業。與此同時,他們已意識到,社會管理與經濟發展必須同步,建設「幸福廣東」仍是當局的努力方向。至於我的另一個關注點,是究竟廣東的發展與香港有甚麼關係?粵港合作是否可以更好地發揮協同效應呢?

 

轉型加速合作

 

香港人對粵港合作議題絕不陌生,但過去二、三十年,兩地合作主要集中於加工和貿易方面。但是,隨全球經濟環境急劇轉變,無論香港抑或廣東,都需要謀求經濟轉型,尋找新的競爭力,並且通過加強合作,一起拓展市場。雙方既簽署了《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又陸續推出「先行先試」措施。日前,兩地官員又簽署了「二○一二年重點工作」,除了在醫療、教育、環保等重點民生領域加強合作之外,香港將會設立十億元專項基金,支持企業在內地發展品牌、拓展內銷和升級轉型。至於我經常提到的新經濟,粵港有甚麼合作空間呢?

 

我於去年底致函廣東省委汪洋書記,籲請他推動兩地落實合作,共同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是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可帶動通訊、電子資訊、現代服務業、資訊文化等產業的升級轉型與發展;而且兩地可形成「內外結合」的優勢,既有廣東製造之後台優勢,又有香港國際化大都市之全球網絡前端優勢,有助於推動廣東以至全國的相關產業進入國際市場。我又提出三項具體措施:建設面向全球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凝聚地;發展粵港相關產業聯盟;加強兩地的協同創新與市場合作,以便形成新興產業創新集群。很高興見到汪書記很快作出批示,同意這番思路,早前又請副省長劉志庚與我見面,進一步交流意見。

 

致函汪洋籲拓新產業

 

至於我的工作,一方面盡快與特區政府溝通,將相關建議納入兩地合作框架,另方面推動業界積極參與。

 

話說回來,粵港政府今年都要換屆,相信大家都期待,雙方新領導層除了繼續推進已有的合作之外,還可以用創新的思維,共同拓展合作領域,一方面令香港可坐上廣東經濟發展的列車,另一方面又使廣東借鑑香港的社會管理經驗,攜手並進,營造既競賽又合作的雙贏局面,將是兩地市民所樂見。

 

 

]>
My Articles Thu, 12 Jan 2012 04:50:44 +0000
昨天 今天 明天 /index.php/blog/my-articles/716-2012-01-05-03-11-55 2012年1月5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踏入二○一二年之際,有一位長者對我說了些鼓勵的話,他從《聖經》中領悟出關於時間與人生的道理。他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人活在昨天,念念不忘過去的事情:一種人活在今天,專注於完成目前的工作;還有一種人對明天充滿期待,覺得對未來有憧憬,人生才有意思。在那位長者看來,不管昨天、今天,抑或明天,都同樣不可或缺,他有句名言與我分享:「見過昨天,喜歡今天,盼望明天」。因為,人生就好像一幅拼圖,每段經歷都只是構成其中的一塊,要靠許多許多塊,才有可能拼出完整的人生。我覺得,人生是這樣,就民族或國家而言,又何嘗不是這樣?

 

自強不息 創以色列奇迹

 

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我與幾位基督徒立法會議員前往以色列,除了參觀國會,了解其議會運作,也充分利用那七天時間,嘗試了解猶太民族二千多年的傳奇歷史。猶太人不但曾流落世界各地,而且受盡各種逼害,在二次大戰期間,這種逼害發展到了極致,數百萬猶太人慘遭大屠殺,這次參觀Holocaust博物館,仍然覺得非常震撼。儘管猶太人過去有無數的痛苦經歷,但他們在今日的以色列卻創造了一番奇迹,在強敵環伺下,仍能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何以色列可以產生奇迹?原來,猶太人非常熱衷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不但不會因生活多災多難而怨天尤人,反而形成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作為一個民族,他們表現得很團結;至於每一個人,都各自活得很有動力,而且對明天抱有很大的希望。

 

此次以色列之旅,確實讓我對複雜多變的中東歷史,上了寶貴的一課。

 

共創香港明天

 

回望香港,二○一一年可以說是充滿挑戰:一方面,樓價飆升、物價通脹,令民生問題愈來愈受關注;不過,隨著最低工資立法實施,基層市民的保障有所加強。

 

另一方面,金融危機揮之不去,全球出口和貿易疲弱,令中小企面對不少隱憂;但香港仍有相當的財政儲備,也許可應付某些突發衝突。二○一二年,不知大家有甚麼盼望?在我自己看來,最希望可以選出一位好特首,縱使這次仍未能一人一票普選特首,也仍然希望能通過現有機制,選出一位民心所向的特首,憑藉我們許多年一路走過來的經驗,凝聚今天的力量,共同創造一個大家所冀盼的明天。

 

]>
My Articles Thu, 05 Jan 2012 03:09:38 +0000
尋找香港製造業的藍海 /index.php/blog/my-articles/712-2011-12-29-03-14-10 2011年12月29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最近碰到一位朋友,他在二十年前跟其他本港廠商一 樣,一窩蜂回珠三角投資設廠,最近連人帶廠搬遷,卻選擇搬去台灣,沒有「回流」香港。他向我吐了不少苦水:隨內地經濟發展,土地、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加上 內地稅制複雜,地方政策往往朝令夕改,《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令很多中小型廠商叫苦連天。他早有回流的打算,但由於特區政府現時缺乏明確的製造業政策,令他 舉棋不定,後來發現台灣可以為其工廠提供發展空間,只好再度「離鄉別井」。據我了解,這並非個別的個案,一些本港廠商也面臨應否「回流」的抉擇,境況令人 關注。

 

提供誘因建生態系統

 

眾所周知,基於土地資源短缺 和薪酬成本高昂等原因,香港顯然並非從事大規模生產的恰當地方。過去二十多年來,配合內地改革開放,本港製造業界紛紛北移,在珠三角設立生產基地,本港則 轉向發展服務業為主,尤其是偏重金融和地產業,令到很多原本從事製造業的工人出現就業錯配,帶來不少社會問題。

 

一說到製造 業,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早年的低檔產品大量生產,其實,隨市場發展成熟,追求個性化,講究設計外觀,小批量的精品生產已愈來愈受歡迎,例如手表,時裝服飾 等。如果特區政府把握現時契機,提供適當政策誘因,吸引相關廠商從內地回流本港,可望逐漸建立新的生態系統,既幫助到一些製造業的中小企,又能創造本地就 業。

 

重建「香港製造」品牌

 

事實上,像上述小批量的精 品生產,未必需要佔用大量土地,反而可倚重「香港製造」品牌。支撐這個品牌的,是香港以往賴以成功的因素,包括緊貼潮流的敏銳觸覺,出色的產品開發和設計 人才,良好的國際銷售渠道,豐富的網絡營銷經驗,更少不了誠信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香港中小企如果能夠善於利用這些競爭優勢,不難實現所謂「藍海策 略」,通過不斷創新去創造新需求,拓展嶄新的市場空間。一直以來,「香港製造」的一些產品,例如月餅、臘味以至保健食品等,都深受各地華人歡迎。假如通過 適當的政府政策,製造業界能夠重建「香港製造」品牌,絕對有不錯的發展空間。

 

我認為,「藍海」是靠人創造出來的,特區政府如果有清晰的定位和政策,營造新的生態系統,以業界的智慧和拼搏精神,要尋找香港製造業的藍海,指日可待。

]>
My Articles Thu, 29 Dec 2011 03:08:30 +0000
未來特首可以為中產做甚麼? /index.php/blog/my-articles/711-2011-12-22-04-55-14 2011年12月22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幾位特首候選人正想方設法,爭取更多市民認同,他們分別提出,香港急須處理一些民生問題,以紓緩社會矛盾,例如,興建更多公屋以及復建居屋,回應基層市民對住屋的需求。

 

至於在以往政府政策中受到忽視的中產人士,也有特首候選人開始關注。究竟,中產人士有哪些主要訴求,而未來特首又可以為他們做甚麼呢?

 

三大擔憂損信心

 

哪些人算中產人士呢?據政府統計處的定義,家庭月收入一萬至四萬港元已列為中產住戶,不過,僅僅以收入去作出界定,有欠妥當。根據主流看法,中產人士一般包括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和專業人士,他們通常受過正規教育,擁有相當的經濟獨立能力;但他們又往往淪為「夾心階層」,既不像工商巨賈,坐擁大量財富;又不像基層市民,可享受各項社會福利保障。「有交稅,無福利」是不少中產人士向政府發出的怨言,由此更衍生出三大擔憂:其一,他們眼看樓價不斷飆升,樓價增幅遠超收入增幅,自己仍未「上樓」,不知何時可圓置業夢?即使已「上樓」,也擔心下一代沒有能力買樓自住。其二,由於他們未能享受現行醫療保障,少不免擔心隨年紀漸大,萬一健康出現問題,可能須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其三,面對高通脹,而強積金回報不一定理想,中產人士對於退休後能否保持原來的生活質量,完全沒有把握。

 

實質上,上述幾項擔憂反映了中產人士存在很大的信心問題,因為,綜觀目前國際經濟環境非常波動,香港不易獨善其身,一旦經濟逆轉,就會影響中產人士的穩定工作,他們的擔心不難理解。此外,過往政府的政策予人的感覺是偏幫金融和地產業,真正幫到中產的措施少之又少,中產人士為了自保,唯有自求多福。

 

新思維回應訴求

 

鑒於中產人士有助促進社會穩定,避免出現貧富兩極化,不管將來誰做特首,都必須關顧中產人士的合理訴求。而為了對症下藥,未來特首須有新思維和新政策,重建中產人士的信心;例如,在各項房屋資助計畫中,為年輕中產人士提供部分「上車盤」;為了鼓勵中產人士購買較充分的醫療保障,可考慮提供部分供款扣稅額;至於要減輕他們對退休生活的擔憂,一方面可以降低現行強積金的行政費用,以免蠶食回報,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出與通脹掛的政府債券,讓他們增加較穩健的投資渠道。

 

我認為,特首選舉為社會提供了一個契機,重新審視中產人士的訴求。

 

特首候選人有需要告訴大家:他可以為中產做些甚麼?若然某一候選人的政策能夠令中產人士重建信心,甚至令他們覺得開心,他不但更容易坐上特首寶座,而且會坐得更加安穩。

 


]>
My Articles Thu, 22 Dec 2011 04:54:19 +0000
專業精英不敵政治聯票 /index.php/blog/my-articles/706-2011-12-15-04-32-34 2011年12月15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選舉委員會選舉已塵埃落定,泛民派成為今次大嬴家,以資訊科技界為例,泛民派「IT呼聲2012」二十人全數當選,且得票較上屆增加;而以專業定位的「ICT動力」則只有八位朋友入局。結果揭曉後,我紛紛向當選者道賀。我特別致電祝賀票王莫乃光,希望業界同心協力,爭取未來特首重視和推動ICT發展。然而,一些業界朋友覺得,以專業精英組成的「ICT動力」賽果差強人意,確實值得反思:是否同定位策略有關?抑或動員拉票能力比對方遜色? 

 

明確政治定位有利動員 

 

實質上,在六十一位業界參選者中,當選者絕大部分來自兩張名單,而上述兩張名單代表了政治聯票與專業聯票對決,這次對決勝負已分,但仍有需要進一步分析箇中原因:泛民派這次參與選舉的政治目標和訴求非常清晰,就是竭盡全力爭取至少一百五十個選委席位,確保泛民派取得參與特首選舉的「入場券」,正如他們提出「一票都不能少」,較容易動員其支持者走出來,願意為他們的參選團隊投下全票。 

 

至於專業聯票方面,其成員來自數個ICT專業協會,標榜由專業人士建立一個平台,日後有效影響未來特首,更重視ICT。但據了解,由於欠缺一個專業力量足以凝聚所有選民,他們在動員選民去投票時,困難重重。有些選民朋友覺得,建制派要「入閘」參選特首,絕無問題,有沒有他們去投票,都沒有關係;也有選民坦率地表示:不知道「ICT動力」是支持梁或唐,索性不投票。相信有不少建制派選民是基於這些原因,在投票站前卻步;即使走出來投票,也未必投下全票,令得票變得分散。 

 

支持「入閘」不等於支持當選 

 

從整體選委會選戰來看,今次只有六萬五千多名投票人投票,累積投票率約為百分之二十七點五。儘管部分參選者事前曾公開表態支持某位特首候選人,但有更多人仍未表態,認為要參考其他因素,包括候選人的政綱、辯論表現、政治事態發展等,這就形成相當值得注意的現象,對特首候選人而言,現階段其支持者未必都公開表態,已表態者也未必由始至終都支持。我私下曾與一些泛民朋友閒聊,有人表示為了支持有競爭的選舉,可以支持某特首候選人「入閘」,但泛民人士未必公開支持任何建制派候選人。此外,假如需作第二、第三輪投票,究竟支持誰,或另作別論。 

 

至於我自己,手握選委一票,也感到責任重大。特首提名期將於明年初展開,我會諮詢業界意見,務求用好手上一票。

 

]>
My Articles Thu, 15 Dec 2011 04:30:10 +0000
捍衛新聞編輯自主足夠嗎? /index.php/blog/my-articles/705-2011-12-08-04-14-53 2011128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維護新聞自由絕對是香港的重要核心價值,這往往涉及如何捍衛新聞編輯自主等問題。負責規管本地電視台發牌事宜的廣播事務管理局,經過幾個月調查,剛剛發表了一份報告,就亞視曾誤報前國家領導人死訊一事作出裁決,對亞視的有關做法表示遺憾,並罰款三十萬港元。社會普遍認同廣管局的決定,至於罰款三十萬元是否足夠,可謂見仁見智。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報告明言,因為新聞部於亞視內的編輯自主並不屬於廣管局規管範疇,所以該局未有就此作出定論。我認為,這顯示現有規管條例存在漏洞。 

 

問題是,現行電視規管條例或節目守則應該怎樣修訂呢?有意見認為,不但要盡快修訂條文,而且要寫得更具體,力求在管理層和新聞部之間築起一道「防火牆」。但以亞視為例,假如「話事人」是以「義工」身分參與,又是否等同管理層呢?所以,對管理層作出清楚的界定也非易事。有人卻擔心,若條文寫得太死,或規管得太嚴,令人輕易「背黑鍋」,會不適當地增添新聞從業員的壓力,令人覺得以少做少錯為妙,實際效果是減少了新聞自由的空間。

 

改變「奉旨」續牌政策 

 

我認為,現行規管漏洞固然要堵塞,卻應取得適當平衡,以免損害新聞自由的空間。其實,依靠民間力量監察,也是重要的一環,只要一旦發現問題,大家就盡快向當局投訴,或通過網上網下渠道發聲,是現階段較有效的輔助辦法。

 

不過,更有效的規管辦法,相信是改變續牌政策。據現行做法,政府批出的本地免費電視牌照年期通常不會超過十二年,以便定期檢討,但以往都是「奉旨」續牌,因為,多年來,本地只有兩家免費電視台,若其中一個台因被吊銷牌照而倒閉,會令不少員工失業,牽連甚廣。但這種局面很快將改變,政府短期內會增發三個免費電視牌照,有助引入真正競爭者,淘汰不善經營的持牌人。加上數碼電視頻道增加,令到當局在二一五年檢討亞視應否獲得續牌時,可以改變「奉旨」續牌政策,更有效地分配大氣電波資源,而不再由一、兩家電視台壟斷,就會對電視台形成壓力,更認真、更努力地經營。 

 

下星期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開會,將加插討論亞視事件,並邀請其代表出席。我相信,很多市民都期待,亞視除了要解釋和交代,更重要的是,他們有甚麼實際行動,令到公眾覺得,亞視有決心採取措施,確保類似新聞誤報不會重演,而同時讓新聞編輯自主得以捍衛。

 

 

]>
My Articles Thu, 08 Dec 2011 04:13:11 +0000
政府資訊辦需要新思維 /index.php/blog/my-articles/703-2011-12-01-06-03-14 2011年12月1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政府早前公布,委任經驗豐富、現職港鐵資訊科技主管的賴錫璋為政府資訊科技總監。其後,我留意到社會上有些聲音,擔心新總監的年齡,以及他長期在公營機構服務,會否令他難以為政府引入新思維。我認為,我們不應該以年齡來判斷某人的思維和能力,但我認同,為政府引入新思維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和很多業界朋友,尤其是年輕人,對這位新總監將會有一些期望。

 

多推小型外判項目

 

我曾經問過一些業界朋友,探討他們如何看政府資訊辦的未來發展方向?首先,一位既是IT人,又是年輕發明家的朋友談到,現時政府資訊科技合約,主要為大型項目,大多數中小型資訊科技公司都未能承投,所以他希望政府能夠推出更多小型項目,讓中小企都有機會參與;此外,他提到政府資訊辦聘用了很多資訊科技人才,他認為,在小型資訊科技外判項目中,資訊辦人員應加強與中小企的夥伴合作關係,令整個項目更有效、更順暢地完成。

 

事實上,過去經常有資訊科技服務供應商向我反映,政府推出的外判項目,有時條款會過於保守、苛刻,招標亦偶有不公平,所以我一直與資訊科技服務供應商和政府資訊辦討論和跟進,希望可以進一步優化政府資訊科技項目的投標和承辦過程,讓政府和服務供應商之間有更好的合作。我相信,很多服務供應商和我都希望,新總監能夠繼續跟進和完善外判項目的相關問題,以免影響政府的服務水平。

 

制訂具體規劃藍圖

 

另一位在科學園創業的年輕業界朋友,對新總監也有三個期望:(一)現時市民大眾對政府各部門推行資訊科技的規劃和進程,未必有具體了解,所以政府資訊辦應就政府運用資訊科技,訂定和公布具體規劃藍圖和時間表;(二)政府資訊辦應加強跨部門的資訊科技協作和溝通,以解決在醫療和房屋等範疇,市民資料不相通的問題;(三)有關資訊科技的資訊和運用,政府內部已有一定的溝通,但可能未必能夠掌握最新的資訊,所以政府資訊辦應加強與業界聯繫,共同推行宣傳和推廣活動。至於我本人,特別期望新總監能夠為香港制訂雲端運算政策,加強應用並將雲端運算平台推廣至公私營服務,建立香港成為內地其中一個雲端運算城市,繼而確立香港在國際雲端運算城市的地位。我期望,新總監能夠聽到我和業界的聲音,為政府引入更多新思維。

]>
My Articles Thu, 01 Dec 2011 06:02:11 +0000
豁免戲仿大勢所趨 /index.php/blog/my-articles/698-2011-11-24-06-26-49 2011年11月24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相信不少人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些極具創意,能帶給人很多歡樂的「二次創作」。有些人不但看,更希望可以親身體驗一下非惡意的「惡搞」滋味,於是嘗試從一些圖像或影音等原創作著手,從此踏上「二次創作」之路。這些俗稱的「惡搞」,其實絕大多數只屬戲仿作品,當中很多作品都令人會心微笑、引發共鳴,為大部分人所接受,但亦有人特別要誤導他人或藉著「惡搞」達致人身攻擊,則另作別論。

 

計時炸彈早已存在

 

事實上,根據現有《版權條例》第一一八條,為任何包含經銷侵犯版權複製品的貿易或業務目的,或在任何該等貿易或業務的過程中分發侵犯版權複製品,即屬違法。在其他情況,分發侵權複製品如達到損害版權擁有人的權利的程度,同樣構成罪行。早前的「古惑天王」案,就是因為被告觸犯有關法例而被定罪,所以在互聯網上分發電子複製品,損害版權擁有人權利的行為,其實早已受到法例所規限。

 

盡快進行豁免諮詢

 

雖然政府強調,在互聯網上發布戲仿作品,如非為牟利及沒有損害版權擁有人的權利,並不構成刑事罪行,今次修例只是進一步釐清網上侵權行為的界綫,而並非將新規則加諸互聯網。政府現階段不會豁免戲仿作品,待完成修例後才諮詢公眾。不過,有議員和市民仍然擔心,政府今次在修例的同時,並沒有豁免網上戲仿作品,等同於在互聯網上放置一個計時炸彈,製造「白色恐怖」。所以,我認為,政府有必要清楚列明,有關法例只針對意圖進行大規模,或嚴重損害版權擁有人權利的侵權行為,而非針對網民的無心之失,這樣才可保障市民自由創作的權利和空間。

 

對於有人要求政府要馬上全面豁免戲仿作品,我們在立法會上亦曾作討論。我們了解到,由於政府要履行國際條約責任,確保版權豁免符合世貿規定的檢驗標準,所以較可取做法是對戲仿作品作出定義。然而,要為戲仿作品作出定義,存在一定難度,所以政府應該盡快就豁免戲仿作品進行諮詢,當中包括戲仿作品的定義,盡量尋求社會共識,最終制訂適合香港的戲仿作品豁免機制。

 

]>
My Articles Thu, 24 Nov 2011 06:25:1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