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here to send us your inquires or call (852) 36130518
Click here to send us your inquires or call (852) 36130518
Click here to send us your inquires or call (852) 36130518
 
Feed RSS
昨天 今天 明天 Print
Thursday, 05 January 2012 03:09

2012年1月5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踏入二○一二年之際,有一位長者對我說了些鼓勵的話,他從《聖經》中領悟出關於時間與人生的道理。他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人活在昨天,念念不忘過去的事情:一種人活在今天,專注於完成目前的工作;還有一種人對明天充滿期待,覺得對未來有憧憬,人生才有意思。在那位長者看來,不管昨天、今天,抑或明天,都同樣不可或缺,他有句名言與我分享:「見過昨天,喜歡今天,盼望明天」。因為,人生就好像一幅拼圖,每段經歷都只是構成其中的一塊,要靠許多許多塊,才有可能拼出完整的人生。我覺得,人生是這樣,就民族或國家而言,又何嘗不是這樣?

 

自強不息 創以色列奇迹

 

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我與幾位基督徒立法會議員前往以色列,除了參觀國會,了解其議會運作,也充分利用那七天時間,嘗試了解猶太民族二千多年的傳奇歷史。猶太人不但曾流落世界各地,而且受盡各種逼害,在二次大戰期間,這種逼害發展到了極致,數百萬猶太人慘遭大屠殺,這次參觀Holocaust博物館,仍然覺得非常震撼。儘管猶太人過去有無數的痛苦經歷,但他們在今日的以色列卻創造了一番奇迹,在強敵環伺下,仍能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等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何以色列可以產生奇迹?原來,猶太人非常熱衷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不但不會因生活多災多難而怨天尤人,反而形成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作為一個民族,他們表現得很團結;至於每一個人,都各自活得很有動力,而且對明天抱有很大的希望。

Read more...
 
促請政府於葵芳邨連接葵芳花園的行人天橋興建升降機 Print
Thursday, 05 January 2012 00:00

2012-01-05立法會綜合大樓啟用後,昨日首次以當值議員身份,在大樓內的公共申訴辦事處,與葵芳邨長者權益組會晤,討論有關要求政府當局於葵芳邨連接葵芳花園行人天橋加設升降機的事宜。

 

申訴團體其中一位代表海叔表示,現時有不少長者居於葵芳邨,當中有部份行動不便,需要以腳架協助或以輪椅代步。不過他們要往來葵芳邨,現時就只能透過步行樓梯、迴旋斜路或繞路經葵芳商場返家,對他們來說甚為吃力和不便,所以希望當局能盡快在上述地點興建升降機,方便居民出入。然而,運輪署卻以「無急切需要為由」拒絕於葵芳邨連接葵芳花園的行人天橋加建升降機。

Read more...
 
尋找香港製造業的藍海 Print
Thursday, 29 December 2011 03:08

2011年12月29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最近碰到一位朋友,他在二十年前跟其他本港廠商一 樣,一窩蜂回珠三角投資設廠,最近連人帶廠搬遷,卻選擇搬去台灣,沒有「回流」香港。他向我吐了不少苦水:隨內地經濟發展,土地、人力成本不斷上漲,加上 內地稅制複雜,地方政策往往朝令夕改,《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令很多中小型廠商叫苦連天。他早有回流的打算,但由於特區政府現時缺乏明確的製造業政策,令他 舉棋不定,後來發現台灣可以為其工廠提供發展空間,只好再度「離鄉別井」。據我了解,這並非個別的個案,一些本港廠商也面臨應否「回流」的抉擇,境況令人 關注。

 

提供誘因建生態系統

 

眾所周知,基於土地資源短缺 和薪酬成本高昂等原因,香港顯然並非從事大規模生產的恰當地方。過去二十多年來,配合內地改革開放,本港製造業界紛紛北移,在珠三角設立生產基地,本港則 轉向發展服務業為主,尤其是偏重金融和地產業,令到很多原本從事製造業的工人出現就業錯配,帶來不少社會問題。

Read more...
 
未來特首可以為中產做甚麼? Print
Thursday, 22 December 2011 04:54

2011年12月22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幾位特首候選人正想方設法,爭取更多市民認同,他們分別提出,香港急須處理一些民生問題,以紓緩社會矛盾,例如,興建更多公屋以及復建居屋,回應基層市民對住屋的需求。

 

至於在以往政府政策中受到忽視的中產人士,也有特首候選人開始關注。究竟,中產人士有哪些主要訴求,而未來特首又可以為他們做甚麼呢?

 

三大擔憂損信心

 

哪些人算中產人士呢?據政府統計處的定義,家庭月收入一萬至四萬港元已列為中產住戶,不過,僅僅以收入去作出界定,有欠妥當。根據主流看法,中產人士一般包括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和專業人士,他們通常受過正規教育,擁有相當的經濟獨立能力;但他們又往往淪為「夾心階層」,既不像工商巨賈,坐擁大量財富;又不像基層市民,可享受各項社會福利保障。「有交稅,無福利」是不少中產人士向政府發出的怨言,由此更衍生出三大擔憂:其一,他們眼看樓價不斷飆升,樓價增幅遠超收入增幅,自己仍未「上樓」,不知何時可圓置業夢?即使已「上樓」,也擔心下一代沒有能力買樓自住。其二,由於他們未能享受現行醫療保障,少不免擔心隨年紀漸大,萬一健康出現問題,可能須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其三,面對高通脹,而強積金回報不一定理想,中產人士對於退休後能否保持原來的生活質量,完全沒有把握。

Read more...
 
專業精英不敵政治聯票 Print
Thursday, 15 December 2011 04:30

2011年12月15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選舉委員會選舉已塵埃落定,泛民派成為今次大嬴家,以資訊科技界為例,泛民派「IT呼聲2012」二十人全數當選,且得票較上屆增加;而以專業定位的「ICT動力」則只有八位朋友入局。結果揭曉後,我紛紛向當選者道賀。我特別致電祝賀票王莫乃光,希望業界同心協力,爭取未來特首重視和推動ICT發展。然而,一些業界朋友覺得,以專業精英組成的「ICT動力」賽果差強人意,確實值得反思:是否同定位策略有關?抑或動員拉票能力比對方遜色? 

 

明確政治定位有利動員 

 

實質上,在六十一位業界參選者中,當選者絕大部分來自兩張名單,而上述兩張名單代表了政治聯票與專業聯票對決,這次對決勝負已分,但仍有需要進一步分析箇中原因:泛民派這次參與選舉的政治目標和訴求非常清晰,就是竭盡全力爭取至少一百五十個選委席位,確保泛民派取得參與特首選舉的「入場券」,正如他們提出「一票都不能少」,較容易動員其支持者走出來,願意為他們的參選團隊投下全票。 

Read more...
 
捍衛新聞編輯自主足夠嗎? Print
Thursday, 08 December 2011 04:13

2011128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維護新聞自由絕對是香港的重要核心價值,這往往涉及如何捍衛新聞編輯自主等問題。負責規管本地電視台發牌事宜的廣播事務管理局,經過幾個月調查,剛剛發表了一份報告,就亞視曾誤報前國家領導人死訊一事作出裁決,對亞視的有關做法表示遺憾,並罰款三十萬港元。社會普遍認同廣管局的決定,至於罰款三十萬元是否足夠,可謂見仁見智。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報告明言,因為新聞部於亞視內的編輯自主並不屬於廣管局規管範疇,所以該局未有就此作出定論。我認為,這顯示現有規管條例存在漏洞。 

 

問題是,現行電視規管條例或節目守則應該怎樣修訂呢?有意見認為,不但要盡快修訂條文,而且要寫得更具體,力求在管理層和新聞部之間築起一道「防火牆」。但以亞視為例,假如「話事人」是以「義工」身分參與,又是否等同管理層呢?所以,對管理層作出清楚的界定也非易事。有人卻擔心,若條文寫得太死,或規管得太嚴,令人輕易「背黑鍋」,會不適當地增添新聞從業員的壓力,令人覺得以少做少錯為妙,實際效果是減少了新聞自由的空間。

 

改變「奉旨」續牌政策 

Read more...
 
政府資訊辦需要新思維 Print
Thursday, 01 December 2011 06:02

2011年12月1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政府早前公布,委任經驗豐富、現職港鐵資訊科技主管的賴錫璋為政府資訊科技總監。其後,我留意到社會上有些聲音,擔心新總監的年齡,以及他長期在公營機構服務,會否令他難以為政府引入新思維。我認為,我們不應該以年齡來判斷某人的思維和能力,但我認同,為政府引入新思維是非常重要,所以我和很多業界朋友,尤其是年輕人,對這位新總監將會有一些期望。

 

多推小型外判項目

 

我曾經問過一些業界朋友,探討他們如何看政府資訊辦的未來發展方向?首先,一位既是IT人,又是年輕發明家的朋友談到,現時政府資訊科技合約,主要為大型項目,大多數中小型資訊科技公司都未能承投,所以他希望政府能夠推出更多小型項目,讓中小企都有機會參與;此外,他提到政府資訊辦聘用了很多資訊科技人才,他認為,在小型資訊科技外判項目中,資訊辦人員應加強與中小企的夥伴合作關係,令整個項目更有效、更順暢地完成。

Read more...
 
豁免戲仿大勢所趨 Print
Thursday, 24 November 2011 06:25

2011年11月24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相信不少人曾經在網上看過一些極具創意,能帶給人很多歡樂的「二次創作」。有些人不但看,更希望可以親身體驗一下非惡意的「惡搞」滋味,於是嘗試從一些圖像或影音等原創作著手,從此踏上「二次創作」之路。這些俗稱的「惡搞」,其實絕大多數只屬戲仿作品,當中很多作品都令人會心微笑、引發共鳴,為大部分人所接受,但亦有人特別要誤導他人或藉著「惡搞」達致人身攻擊,則另作別論。

 

計時炸彈早已存在

 

事實上,根據現有《版權條例》第一一八條,為任何包含經銷侵犯版權複製品的貿易或業務目的,或在任何該等貿易或業務的過程中分發侵犯版權複製品,即屬違法。在其他情況,分發侵權複製品如達到損害版權擁有人的權利的程度,同樣構成罪行。早前的「古惑天王」案,就是因為被告觸犯有關法例而被定罪,所以在互聯網上分發電子複製品,損害版權擁有人權利的行為,其實早已受到法例所規限。

Read more...
 
醫療科研造福社群 Print
Thursday, 17 November 2011 03:07

2011年11月17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從前做大夫,往往靠「家傳獨步秘方」行醫治病;時移勢易,大家不但愈來愈關注提升醫療水平,而且對於改進公共衛生和防治傳染病,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有需要結合集體智慧。最關鍵的是,讓有豐富臨牀經驗的醫生,一起參與專項醫療科研。因此,當食物及衛生局向立法會建議,增撥資源,並且擴大本港醫療科研資助範圍,我認為值得支持。

 

注資十億配合全球趨勢

 

事實上,世界各地都面臨醫療衛生方面的種種挑戰,例如人口漸趨老化,禽流感、豬型流感等傳染病時有發生,大家日益認識到,單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未免過於被動;如果能夠從預防和控制病源著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基於這樣的考慮,由各地政府督導,提供強大資源投入,積極推動醫療科研,有系統地從數據中追溯和分析病理源頭,或者尋找最有效的治療方案,已成為國際趨勢。

Read more...
 
無形資產的威力 Print
Thursday, 10 November 2011 03:42

2011年11月10日,刊登於《星島日報》

 

為了推動更多企業成為「知識型機構」,國際上有一個「全球最受推崇知識型機構大獎」(Global MAKE Award),並舉辦分區比賽,而香港也於○八年起,每年舉辦一次評選,我是今年的評委之一,在頒獎典禮的嘉賓分享環節中,了解到亞洲區不少企業已愈來愈重視知識創富的作用。

 

培育企業文化基因

 

其中一位嘉賓來自網龍公司,該公司是內地網絡遊戲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營運商之一,令一些朋友感到好奇的是,該公司憑甚麼撒手榮獲亞洲MAKE大獎呢?原來,網龍採取一系列措施,銳意培育企業文化基因。他們認為,企業競爭力在於員工的學習力,一方面倡導「7+1」工作作息模式,當中「+1」是用於學習和創新;另一方面管理層設有首席知識官(CKO)和首席信息官(CIO),務求結合知識管理和IT技術;又開辦網龍大學,由各部門主管兼任學習官,為員工提供系統的專業培訓;此外,更設立公司博客,讓管理層和員工雙向溝通。我認為,網龍公司採取上述措施,無非反映了這樣一種管理理念:寓學習於工作,並通過學習去追求創新,有助於將企業轉化為學習型或知識型機構,令公司和員工可以一起成長。

Read more...
 
<< Start < Prev 1 2 3 4 5 6 7 8 9 10 Next > End >>

Goto top
  Copyright © 2010 Hon. Samson Tam's Official Website.
  Designed by Smart - Streaming.com